不锈钢锅的沾锅恶梦!如何不沾锅?厨师测锅温都用这招!
相信下过厨的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使用不锈钢锅,结果狂沾锅的噩梦吧?然而,你百度或看看那些大厨的说法,都准确了指向这件事:「使用不锈钢锅,必须要热锅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于物理性上达到不沾的效果。」但「热锅」要怎么试?难道要我放手进去?这个概念太抽象了,到底该怎么做?

别怕,洒点水在热锅上就是了!
如果有多次下厨经验的人就会知道,将少量的水滴到加热的热锅上,水会立刻沸腾、并发出嘶嘶声且很快的汽化掉。但如果锅子到了更高的温度,水却会形成水珠在锅里滚动,反而不会那么快汽化。这就是为什么厨师只要洒一点水,看锅里有没有形成水珠,就知道锅子够不够热。但为什么会有这种状况呢?水达到沸腾应该就会汽化啊?

这个现象叫做「莱顿弗斯特效应(Leidenfrost Effect)」,又称为赖登福现象。由于高温让水在锅子的表面形成一层水蒸气,而水蒸气的导热比液态水差,所以这层水蒸气水不只托住上面的水珠,还阻隔了水珠与炽热锅面的接触。因此,温度虽然更高,但水珠反而在锅面上不易汽化,存活得比较久。因此,这个方法很适合来判断锅子是否已达到所需的高温。
什么是莱顿弗斯特效应(Leidenfrost Effect)?
「莱顿弗斯特效应」于 1732 年首次被发现,之后 一个德国的医生 Johann Gottlieb Leidentfrost 在 1756 年做了深入研究后发表了更具体的论文,而这个现象也就以这位医生的名字命名。原理是这样:「如果液体接触远超过其沸点的东西,那么在接触的表面就会瞬间形成一层有隔热作用的蒸气。」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厨师热锅时,会洒水判断锅子的温度,水如果滴在超过 200度C 的热金属板上时,不但不会蒸发,还会变成一颗颗的水珠在金属板上滚动。
象是民间庙宇常见的「奇迹式」展演——过火仪式,过火者通常必须于事前打湿双脚,目的就是过火时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水蒸汽,来隔绝火堆的热,只要在火堆上停留的时间够短,莱顿弗斯特效应就能保护双脚不被灼伤。像是徒手触摸 -196度C 的液态氮也可以利用这个效应来了解学理。
除了洒水测试锅温,还有哪些避免沾锅的步骤?
1、保持锅子表面的干净:煮一餐,时常会煮 2~3 道菜,做完一道菜之后,应该要把锅子的残骸处理干净后,再开始料理下一道菜,因为如果锅子上面如果有薄油残留,尽管后来加热有达到温度,也无法形成莱顿弗司特效应,因此还是会很容易沾锅。
2、开大火后空烧后洒水测试:每个锅子的加热时间会依据加热的温度、锅子的特性有所不同,直至洒水会自然呈现水珠滚动时,就是有达到合适的温度了。
3、将火转小,加入所需油量,直至产生油纹:已达到莱顿弗司特效应的热锅,冷油或热油下去通常就都不会沾锅了。当锅子加热到这个程度后,倒入所需油量、摇晃锅子使油可以均匀的覆盖整个锅面,观察是否有产生如峡湾状的油纹,这时就代表油温足够。
4、油温足够后,放入擦干的食材:把牛排、鱼、鸡肉等容易沾锅的食材表面使用厨房纸巾轻压擦干后再下锅,因为如果水份多到一定程度,水蒸发又会带走大量的热而使局部的锅温降低,那就有可能沾锅了。
5、调整火力,维持轻微油爆声:转小火后若锅中无油爆声就代表火力不足让锅温维持在足够的温度,翻面时,生的那面就有可能沾锅。若有这种情形,千万先不要翻动、搅动食材,就维持目前的火力让它慢慢煎到一定程度,再用锅铲轻推或是摇锅看看是否可移动,再进行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