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创新,“向地球深部进军”——访2025年沈阳工匠赵绪平

今年46岁的赵绪平,在北方重工设计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19年。如今,他累计攻克30余项关键技术难关,拥有13项国家专利,累计为企业创收超10亿元。
工匠金句
“振兴新突破需要重大装备产品先行,而我的使命和任务就是带领青年设计人员助力国家重大装备实现新突破。”
——赵绪平

攻坚尖兵
突破壁垒勇克难题
“国家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给了我一个展示的舞台。我大学时选择的是制造专业,当时我就想,要是能设计出一台新设备,将会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事。”2006年,赵绪平成为北方重工的一名重大装备产品设计师。在他的印象里,北方重工从没停下过创新的脚步,一次次项目攻坚让他终生难忘。
2013年,赵绪平和团队成员接到攻克“超高压页岩气压裂成套装备”项目研发任务。当时国外技术严密封锁,赵绪平只能通过网络等渠道查阅资料,一次次改进计算数据,一次次改进设计。他和团队成员把办公室当成了家,饿了吃泡面,困了睡沙发,最终攻克了核心难题,该项目获得辽宁省科技重大专项支持。这套装备打破了我国页岩气开采设备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并成功应用于中石油西部钻探项目,使施工效率提升30%,为我国能源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正是这个项目让他认识到,只有自主研发出更多高端的重大装备,才能突破“卡脖子”问题。于是,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设计出让中国人扬眉吐气的高端装备,让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大胆创新
为企业赢得1.6亿元订单
2015年,公司成立了由赵绪平领衔的劳模创新工作室。他负责的工作是锻造操作机、垃圾焚烧炉、翻车机等重大装备的新产品研发设计。他领衔的劳模创新工作室逐步扩大,由最初的十几人扩大到如今的30余人。今年,劳模创新工作室被授予“辽宁省劳模创新工作室”称号。
2022年,公司为了进一步提升散料搬运工程总包能力,决定研发翻车机产品。传统方案屡屡碰壁,但他和团队毫不气馁,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奋战,创新地提出平行四连杆垂直压/靠车装置,成功研发出一套既能翻卸“矮胖型”敞车,又能翻卸“瘦高型”敞顶集装箱的两用翻车机。这个大胆的创新设计不仅为企业赢得了1.6亿元订单,也为钢铁、电力等企业大力发展绿色装备,推动大宗散料运输从传统“黑色”物流模式向绿色环保物流模式转变贡献了积极力量。
肩负重任
助力国家重大装备实现新突破
“向地球深部进军”,赵绪平的新产品研发生涯又迈入新阶段。
2024年7月22日中午,暑热难耐,赵绪平正带领他的创新团队在劳模创新工作室开展头脑风暴。他们讨论的是“5m×5m×5m地质模型加载主机项目”,这个项目是响应“向地球深部进军”国家战略的重要实践,也是企业首次承接为东北大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做配套装置的项目。
第一次尝试为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设施做核心加载主机,赵绪平和他的创新团队压力和挑战并存。加载主机需要模拟地下500米甚至万米的深地高地应力环境,属于超大型精密科学试验仪器,对制造精度、结构强度、使用可靠性要求极高。面对这一难题,赵绪平带领创新团队成员反复研讨,创新采用三梁四柱预应力竖直加载框架和双层钢丝缠绕正交预紧水平加载框架组合结构设计,可实现5m模型试样三向六面高精度加载,满足了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设施所需的“五超”(即超大物理模型、超大加载能力、超高加载精度、超长加载时间、超高可靠性)试验工艺要求。该项目的成功,将确定我国在深部工程科学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如今的赵绪平正致力于北方重工全新领域装备研发,看着自己设计的产品能够实实在在地改变行业发展方向,改善行业绿色化发展的环境,一种使命感就油然而生。他说:“振兴新突破需要重大装备产品先行,而我的使命和任务就是带领青年设计人员助力国家重大装备实现新突破。”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刘东 摄影:王雁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