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周刊·先声 | “机器人养老”离我们还有多远


●未来几十年,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数量将持续增加,照护需求巨大。机器人养老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补充手段,有助于缓解人力不足的压力。同时,机器人能够提供标准化、专业化且全年无休的服务,更能胜任一些重复性、体力性劳动,能够满足老年人对高质量养老服务的需求
养老机器人若要真正进入千家万户,仍面临不少挑战
“机器人养老”离我们还有多远
□张颖熙
银发经济的蓬勃兴起,为我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不仅代表了巨大银发经济市场潜力,也为各类新兴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崛起尤为引人注目,为银发经济插上了智能化的翅膀,AI赋能养老服务已成必然趋势。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智慧养老”。技术的蓬勃发展,让人对“机器人养老”的未来充满憧憬。
“机器人养老”不再遥不可及
伴随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养老机器人”正逐步从实验室走向现实场景。今年2月,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正式发布由我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机器人养老”的愿景已经不再遥不可及。
市场需求日益强烈。我国快速老龄化趋势导致养老服务需求急剧增长的同时,养老服务行业劳动力供给短缺问题日益突出。未来几十年,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数量将持续增加,照护需求巨大。机器人养老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补充手段,有助于缓解人力不足的压力。同时,机器人能够提供标准化、专业化且全年无休的服务,更能胜任一些重复性、体力性劳动,能够满足老年人对高质量养老服务的需求。
技术支撑力不断增强。硬件方面,机器人的感知能力不断提升,各类传感器如摄像头、麦克风、压力传感器等能够更精准地获取周围环境信息;运动控制技术的发展使得机器人的动作更加灵活、稳定,能够完成如搬运重物、搀扶老人行走等复杂任务。软件方面,人工智能算法的优化让机器人具备了更强的智能决策和学习能力。例如机器学习算法可以使机器人通过不断与环境交互和学习,逐渐适应不同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需求;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让机器人能够与老人流畅对话,理解他们的指令和意图。
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技术在养老领域的应用和发展。例如《“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推动机器人在养老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在政策引导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涉足养老机器人产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品创新和技术升级。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也日益紧密,从零部件制造、机器人研发到系统集成和应用服务,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生态,为“机器人养老”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应用案例逐渐增多。当前,在一些机构养老场景中,服务机器人已经承担了部分日常工作。如日本的养老院引入了护理机器人,帮助护理人员搬运老人、协助老人洗澡等,大大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在家庭养老场景中,智能机器人也能够陪伴老人聊天、提醒老人按时服药、监测老人的日常活动等,成为老人生活中的好帮手。此外,外骨骼机器人在帮助失能老人恢复行动能力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如上海一些社区已经开始试点使用外骨骼机器人辅助老年人进行康复训练和日常行走。

技术和应用端仍面临问题挑战
养老机器人若要真正进入千家万户,仍然面临不少挑战。从技术角度看,人形机器人比以往的智能产品难度更大,技术也更复杂;从应用端看,让机器人像真人护工一样对老年人提供全方面照护,可能需要更长的一段时间。
技术层面仍面临挑战。在环境适应性方面,养老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的感知、定位和导航能力有待提高;在交互体验方面,虽然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机器人的情感交互能力尚处于初级阶段,无法真正给予老年人细腻、温暖的情感回应,难以满足老年人深层次的情感需求;在技术稳定性与安全性方面,养老机器人需要长时间稳定运行,其硬件设备的耐久性和软件系统的稳定性仍然面临考验。
成本分摊与商业模式探索。养老机器人研发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技术融合,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技术研发和产品优化,这使得养老机器人的研发成本居高不下。另外,由于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生产规模较小等原因,养老机器人的生产成本也普遍较高。养老机器人成本降低和分摊方面需要规模化需求和商业模式的支撑。从国外经验来看,已有养老地产开发商开始打造医养结合的智慧养老平台,提供以机器人为核心的整套智慧住宅解决方案。未来如何有效降低机器人使用成本,发展机器人租赁业务、探索机器人共享模式等商业模式创新,将是推动养老机器人落地的关键。
数据安全与法律困境。养老机器人在运行过程中会收集大量老年人的个人信息。如何确保这些数据的安全存储和合法使用,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是亟待解决的伦理问题。另外,当机器人在服务过程中出现故障或造成伤害时,责任的界定存在一定困难。目前尚无明确的法律规定,这无疑增加了养老机器人应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也影响了企业和机构推广使用的积极性。

创造便捷舒适的智慧养老时代
人工智能与银发经济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老龄社会的治理范式。未来,我们需在技术创新与伦理规制、效率提升与人文关怀之间寻求平衡,构建“技术-制度-文化”协同的银发经济生态系统。
进一步提高智能化养老产品性能,增强人性化设计。智能养老机器人需注重人性化设计,无论是产品的外观、交互方式还是功能设置都需贴近老年人的使用习惯和心理需求。同时,机器人还应具备强大的情感交互能力,能够与老年人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机器人还应具备更强的自主学习和决策能力,准确地理解老年人的需求并提供精细化服务。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养老设备的智能化性能,为老年人提供更精准的健康管理和个性化服务。
制定统一的养老智能化设备服务标准。一方面,政府和行业协会要积极推动养老智能化设备技术标准的制定和统一,促进不同厂家设备之间的兼容性,降低设备单独购置成本,提高数据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政府要适时出台相关智能化养老产品的补贴政策,鼓励养老机构老年人购买及使用智能化养老设备。将智能化养老设备产生的护理费用纳入医保及长效护理险报销范畴,提高老年人购买智能化养老产品的技术服务能力,减轻老年人经济负担。
建立健全人工智能技术在养老领域应用的法律法规。明确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开发、使用、管理、监督等过程中的隐私保护义务和责任,保护老年人的隐私权。同时需解决人工智能技术在养老机构中应用的伦理问题,制定服务现阶段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政策法规,规范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办法,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在养老机构中的应用符合伦理规范并具备合法性和合规性。
完善复合型养老护理人才培养及就业体系。政府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院校增设相关专业课程,培养信息化高科技技术结合护理的复合型、交叉型人才。转变护理人员就业观念、出台护理人员从业于养老机构护理事业的相关支持政策,提升机构护理人员的职业前景,提供丰厚的入职补贴及岗位补贴,优化机构护理人员晋升路径。
在“政策鼓励、技术发展、百姓需要”的多重加持下,相信实现机器人养老的愿景已不再遥远,我们也将迎来一个更加便捷、舒适的智慧养老时代。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