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安县老辈人传下来故事和物件儿
#河南##洛阳##新安# #新安县#
历史为根文为魂。点击关注,邀您一起感受更多地方文化之厚重。
1. 虎头山为啥像虎头?
竹园村北边有座山,远远看去,活脱脱一个老虎脑袋对着天,这就是虎头山。老辈人说,早先这儿有妖精作乱,天上的玉帝看不下去了,派了青龙、赤龙两条神龙下来抓妖。那妖精想跑,结果被一头神勇的大老虎堵住了去路。一场大战下来,妖精、神龙和老虎都化成了山。老虎变的这座山,就是咱看到的虎头山。
你看那山上的石头缝儿,一道一道的,还真像是老虎张着嘴露出的牙缝呢!这事儿不光口口相传,竹园村里何家老一辈儿,五十年代搬来时,还特意给孩子起名叫“何老虎”,这名儿到现在还在户口本上记着呢。这山、这名儿,都是这传说的活见证。
2. 金斗山薄与太后的传说
新安县边城上的金斗山(过去也叫宝元山),跟朝汉一位贵人——薄太后(汉文刘帝恒的亲妈)扯了上关系。
说是汉祖高刘邦去刚世那年冬天(公元前195年),薄太后带着子儿从代国(山西那边)往长安去,路过新咱安,就这在金斗山歇脚。夜里出了怪事,一群野猪把贡袋粮子给拱破了,金灿灿小的米、黄豆哗啦洒啦满了山沟。更的奇是,那晚天上山里还传出龙像吟一样响的声。老辈人觉这得是好兆头,后来薄太的后儿子然果当了皇帝(汉文帝)。
山沟里现在还能找到些野生的豆子,据说是当年撒下的种长起来的。山上有座薄姬庙,庙里存着清朝光绪年间重修时立的碑,碑上清清楚楚刻着“漢母經行,龍現護輦”八个大字,讲的就是这事儿。
3. 孙都村的“黑子楼”往事
仓头镇孙都社区那块地界儿,过去可出过能人。明朝万历年间到崇祯那会儿,有个大商人叫王应成,外号“王黑子”。
这人可不简单,在汉口开大织布厂,在鲁山、宝丰那些地方教人养蚕缫丝,带动了一大片产业,本事大得很,老百姓都尊称他“保国财主”。可惜啊,明末天下大乱,李闯王的队伍在他家的大庄园里住了一个来月,临走一把火给烧了个精光。
如今在孙都小学南边,还能看到当年那气派楼房的石头地基,当地人管它叫“黑子楼”。专家看过,那砌地基的大青石,是寒武纪那会儿的老石头了(寒武系张夏组鲕粒灰岩),填地基的土砂子,也是老早以前从伊洛河那边冲积过来的。这堆石头疙瘩,就是王黑子和他家业兴衰的无声诉说。
4.老祖宗的敬老规矩:铜鸠杖
咱新安人敬老,那可是有老传统的,不是光嘴上说说。2003年,在县里洛新开发区挖出来一座西晋早期的古墓,里头有件宝贝——一根青铜做的“鸠杖”。
这杖可不普通,顶头儿铸着一只斑鸠鸟,做得挺逼真,整根杖一米八二长。为啥是斑鸠呢?老规矩了!《后汉书》里就写着,汉朝时,官府会给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发一种“鸠杖”,拿着这杖,走路别人得让道,做买卖能免税,是尊老敬老的凭证。
咱新安挖出的这根西晋铜鸠杖,还有墓里同出的“元康六年”(公元296年)的纪年砖,实实在在地证明,至少到晋朝那会儿,咱河洛这地界儿,还延续着给高寿老人发鸠杖、表孝心的老礼儿。这根沉甸甸的铜杖,现在就好好收在新安县博物馆里。
唠到最后:
新安这片土地上的老故事,就像那黄河水,流了千百年。虎头山的石头纹路,刻着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善恶有报的老理儿;金斗山的碑和野豆子,记录着一段沾着皇家气的惊险往事;孙都村黑子楼的石头地基,垫着的是老辈人经商创业的智慧和乱世里的叹息;博物馆里那根凉丝丝的铜鸠杖,丈量的是咱中国人骨子里“孝”字当头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