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开封尉氏县民间传说故事辑录
#相会河南##开封头条##尉氏头条#
历史为根文为魂。点击关注,邀您一起感受更多地方文化之厚重。
1. 龟背城的故事
在尉氏县城,留心观察会发现老城区的地势很特别:中心高,四周低,像微微隆起的龟背。老人们常说,这地形是只守护神龟变的。
故事要追溯到北宋初年,太平兴国年间(大约公元984年左右),人们在城中心位置建起了一座高塔,就是现在还能看到的太平兴国寺塔。建塔的原因,老辈人讲是为了“镇住”这只神龟,让它安安稳稳地待在这里护佑一方。
神奇的是,据说打那以后,哪怕遇上黄河发大水,县城这片“龟背地”总能幸免于难。您看,这座历经千年的古塔,至今还稳稳立在那儿,塔基上那些古老的砖块,有些还刻着当年工匠的名字和年份,像是历史留下的签名。
2. 白龙庙的雨
洧川镇西北一带,有座白龙庙。它的来历和一个大旱年有关。相传是明朝洪武年间(约六百多年前),这里遭遇了罕见的干旱,田地干裂,庄稼眼看要枯死。
心急如焚的村民们聚集起来,连着三天搭台唱大戏,诚心祈求老天降雨。到了第三天,正当戏唱到高潮,天上突然狂风大作,乌云翻滚,紧跟着就下起了瓢泼大雨,解了旱情。老百姓相信这是白龙感应到了他们的诚心,显灵降下甘霖。为了感恩,大家就集资修建了这座白龙庙,供奉白龙王。
虽然老庙在岁月中曾遭损毁,但后来乡亲们又把它重建了起来。直到现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的日子,这里依然会举办热闹的庙会,香火不断,延续着这份古老的祈愿。
3. 麦仁店的由来
在尉氏县门楼任乡,有个村子叫麦仁店。这名字的来历,和一个关于东汉开国皇帝刘秀落难的故事分不开。传说当年刘秀被王莽的军队追赶,一路逃难到了这里(那时村子还叫小张庄)。
他又累又饿,一位好心的农妇见他可怜,就把家里仅有的半罐子麦仁(去了壳的小麦粒)煮成汤给他充饥。饥肠辘辘的刘秀觉得这碗麦仁汤简直是天下最美味的东西。后来刘秀当了皇帝,吃遍了山珍海味,却怎么也找不回当年那碗麦仁汤的滋味了。
为了记住这段经历和那个朴素的道理——人在饥饿时,粗茶淡饭也胜似珍馐,他就把这个地方赐名为“麦仁店”。村头老碑上,还能找到“麦仁店”这个村名。
4. 朱家村的娘娘庙
在庄头镇的朱家村北边,曾有一座娘娘庙,背后是一个关于恩情与遗憾的故事。相传还是刘秀落难逃亡的时候,路过这里,饿得实在走不动了。
一位姓苗的姑娘见他可怜,把自己仅有的一点饭食给了他,救了他一命。刘秀非常感激,许诺说如果将来能得天下,一定回来报答,封她做娘娘。可惜后来刘秀当了皇帝,日理万机,竟把这件事给忘了。苗姑娘苦等无望,最终选择了投井自尽。刘秀得知后追悔莫及,为了弥补亏欠,就下令在姑娘去世的地方修建庙宇祭祀她,并追封她为“娘娘”。
这座庙曾经由周边二十八个村子共同管理,轮流供奉香火。虽然老庙如今只剩下遗址,但关于这位“娘娘”的故事和那份关于信诺的感慨,还在老辈人口中流传。
5. 芦医庙的扁鹊
在尉氏县城西边约五公里的地方,有个村子叫芦医庙村。这里供奉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神医扁鹊(扁鹊也被尊称为“芦医”)。传说扁鹊周游行医时曾路过此地。有一次,他碰见一户人家正抬着棺材出殡,却敏锐地发现棺材缝里滴出的血颜色不对。扁鹊立刻断定棺材里的人并未真正死亡,可能是个难产的孕妇。
他力排众议,坚持开棺,并用随身携带的银针施救。果然,经过他的妙手,母子二人竟被救活了!“一针救两命”的神迹迅速传开,当地百姓感念扁鹊的救命之恩,就在他施救的地方建庙纪念,尊称他为“芦医”。
虽然古庙曾遭破坏,但遗址尚存,近年来还进行了保护和修缮。元代时立的“扁鹊行医处”石碑,如今珍藏在尉氏县博物馆里,见证着这段传说。
6. 蔡庄的焦尾琴
尉氏县蔡庄镇,相传是东汉大文学家、音乐家**蔡邕**的故乡。关于他,最著名的故事就是制作了千古名琴——“焦尾琴”。据说蔡邕有一次在邻家做客,听到厨房灶膛里烧火的木头发出异常清脆响亮的爆裂声。
精通音律的他立刻意识到这是块做琴的上好桐木!他急忙冲进厨房,不顾火燎,把这段烧焦了尾部的木头抢救出来。后来,他亲手将这块焦木制成了一张琴。因为琴的尾部还留着烧焦的痕迹,就取名为“焦尾琴”。
这张琴音色美妙绝伦,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琴之一。蔡邕的女儿,才女蔡文姬,也弹得一手好琴。
至今在蔡庄镇,还能看到清代所立的“汉蔡中郎故里”碑,讲述着这位文化名人与故乡的渊源。当地生长的桐木,据说品质依然上乘。
每个故事都紧紧联系着尉氏具体的山川地貌、古老建筑、村落名称或者历史人物。太平兴国寺塔的砖铭、白龙庙的香火、麦仁店村的石碑、芦医庙的遗址、蔡庄的故里碑……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证”,就像一个个锚点,把飘在风中的传说牢牢地系在了尉氏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成为当地人共同的文化记忆和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