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阳搭台论海 专家学者献策公海生态保护难题
“公海的保护区目前仅占到公海面积的1.18%,而我们提出‘昆蒙框架’的目标是到2030年让保护区覆盖30%的公海,这无疑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中国大洋协会副理事长、蛟龙号海试总指挥刘峰说。
“建立公海的保护地,如今已成为全球共识。”中国生态学会常务理事、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陈尚紧接着表示。
7月4日,在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落实昆蒙框架:海洋保护地建设和南极公海生态保护”主题论坛上,来自国内外的嘉宾围绕公海生态保护这一全球性重要课题进行深入探讨。

“昆蒙框架”,全称为“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是2022年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达成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框架。它明确了到2030年保护至少30%的全球陆地和海洋等一系列目标,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绘制了清晰蓝图,旨在引领国际社会携手遏制并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推动生物多样性恢复进程,共同迈向2050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本次论坛,正是在“昆蒙框架”的指引下,针对超过两亿平方公里的全球公海保护展开深度讨论。

中国科学院院士、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 苏纪兰
中国科学院院士、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苏纪兰表示:“一个健康的海洋系统是当今全球治理的核心议题之一,我们邀请众多专家学者共聚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目的是为海洋保护区建设和公海生态保护提供新的智慧。”

中国大洋协会副理事长、蛟龙号海试总指挥 刘峰
中国大洋协会副理事长、蛟龙号海试总指挥刘峰在采访表示,在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这样的一个高端平台上,设置这样一个海洋分论坛意义非凡,“对于身处内陆的公民而言,能有效提升和增强他们的海洋意识。‘3030’目标宏伟远大,通过汇聚不同视角、不同专业领域专家的观点,有助于形成广泛共识,共同为保护海洋而努力。”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南强特聘教授 曹玲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南强特聘教授曹玲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海洋命运共同体’,海洋具有连通性,需要不同利益相关方协作起来,共同关注海洋,秉持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真正做好经略海洋。”
记者: 林佳艺 黄梓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