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西刘村:敬老孝亲不止于言 “零花钱”里藏着最暖晚年
大众网记者 许炳棋 淄博报道
“儿子给的零花钱,很够我们日常生活了,除了村里规定的钱,平时节日、生日也都会给。”淄博市临淄区凤凰镇西刘村村民刘树平说,村里签订的《家庭赡养协议书》,不仅让我们老人有了基础保障,还和睦了儿女和父母的关系。这笔“零花钱”准时落袋,是西刘村老人晚年稳稳的幸福。



在西刘村,孝心早已不是口头承诺,而是一套细密温暖的制度保障。西刘村党支部书记刘其武说,村里倡导60岁以上的老人与子女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写明了子女的养老责任:每年给老人500斤小麦、300斤玉米,单衣两件、棉衣一件,还有最实在的“零花钱”。更难得的是,协议贴心关照老人精神所需,在外子女每周要回家陪老人说说话,也郑重写了进去。
然而,纸上的承诺如何落地生根?村里深知老人“不好意思要”、子女不给或拖延给的普遍困境。

“钱由我们代收代转,就是给亲情搭座桥。”村里成立了老年协会和孝老爱亲志愿服务队,替老人解忧。87 岁的王立荣是老年协会会长,从协会成立起就一直为老人们 “张罗” 零花钱。他告诉记者,每年农历六月底和十二月底,子女们将“零花钱”统一交到老年协会,再由志愿者亲手送到老人手上。

“一开始不想给、不愿给,村里多宣传,多做工作,以前好几天也收不齐,到现在一天就能收齐发下去。”刘其武告诉记者,从最初规定的每人200元,到如今每年600至1200元,许多村民子女已不再满足于“及格线”,默默在标准之上添上心意。这份孝心更如春风化雨,村里将孝老爱亲融入文明实践积分,作为评选“好儿子”“好媳妇”的重要标尺。
家家户户门前的小院,正因这份制度的善意与亲情的自觉,日益充盈着老有所依的暖意。

如今,西刘村这份孝心实践的温暖内核与成功经验,已悄然融入淄博市“文明乡风一件事”的宏大图景。今年,淄博推出的《淄博市“文明乡风一件事”齐帮办工作清单》中,“孝老爱亲,敬养老人”齐帮办操作规范,正是西刘村“代收零花钱”故事的升级与推广。这意味着,更多村庄的老人,有望像西刘村的老人一样,在制度的托举与亲情的自觉中,实实在在地感受晚年幸福。这不仅是零花钱准时落袋的安心,更是淄博乡村文明的种子,在更广阔的田野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