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考古终评项目丨东北亚规模最大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旷野遗址——吉林和龙大洞遗址


发掘单位: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大学、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
徐廷

东北亚处于欧亚大陆最东端,是古人类从亚洲腹地向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乃至美洲大陆迁徙扩散的必经之地,备受国内外考古学者的关注。吉林和龙大洞遗址的考古新发现,生动地呈现了一部镌刻在黑曜岩上的东北亚人类演化史。

发掘背景
和龙大洞遗址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崇善镇大洞村图们江左岸熔岩台地,海拔637米,高出河面约50米。遗址所在长白山脉是欧亚大陆东缘最高山系,图们江、松花江、鸭绿江等众多水系的发源地,这里火山活动频繁,拥有东北亚保存最为完整的新生代火山群以及丰富的黑曜岩原料,为古人类生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和龙大洞遗址地理位置示意图

和龙大洞遗址总平面图
自2007年大洞遗址被发现以来,历经多次调查勘探确认遗址分布范围超过4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约50万平方米,是目前东北亚规模最大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旷野遗址。自2021年起,在“考古中国”项目的支持下,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辽宁大学、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对该遗址连续开展了四个年度的考古发掘。累计发掘面积270平方米,出土各类文化遗物2万余件,包括石制品和动物化石等,还发现有疑似棚屋的人工石圈。

遗物出土场景

稻田中的发掘现场(2021)
发掘工作严格遵照《田野考古操作规程》,结合旧石器考古工作特点,采用精细化的发掘方式,集合地质学、沉积学、年代学、古环境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多团队协同攻关,最大限度提取了考古遗址的科学信息。

多学科多团队协同攻关

考古发掘收获
截至2024年田野工作结束,和龙大洞遗址共在3个发掘区揭露出10个层位,除砾石层外均发现有文化遗物,其中第③~⑨层为旧石器时代文化层,至少可划分为三期文化遗存。

大洞遗址标准地层及其埋藏特点
第一期遗存:主要为第⑨~⑥层出土石制品和动物化石。石制品原料多为河滩砾石,包括黑曜岩、石英等。类型以石片居多,工具占比较低,呈现出中国北方地区传统的简单石核—石片技术特点,但也发现有斧形器等与日本列岛旧石器时代晚期早段常见的器形。动物化石数量多,保存状况好,主要为野牛、野马、鹿、犀牛等大型哺乳动物,部分标本表面有人工痕迹,为探讨早期人类的生计模式提供了珍贵资料。初步测年显示该期遗存在距今5~3万年之间。

第一期遗存—动物化石及骨制品

第一期遗存—石制品
第二期遗存:第⑤~④层发现遗迹和出土石制品、动物化石。新发现一组石圈遗迹,由9块自然砾石构成,向心分布,整体呈长椭圆形,长约6米,宽近4米,很可能与旧石器时代的棚屋有关。已经开始远距离获取黑曜岩原料。石核预制现象十分普遍,石叶石核、细石叶石核大量涌现,已经采用压制法进行剥片,是目前东北亚地区年代最早采用压制法剥制细石叶的遗址。工具类型多样,修理精细,雕刻器独具特色,还发现了有意识地局部磨光石器。年代距今2.8~2.4万年,正处于末次冰盛期来临之际地气候剧烈波动时期。

第二期遗存—人工石圈遗迹

第二期遗存—剥片类产品

中国北方最早的局部磨光石器
第三期遗存:第③层及部分表土层、②层出土遗物。石制品分布密度极高,剥片技术和石器加工技术更趋多样化,石叶、细石叶技术日趋成熟,工具形态稳定,标准化程度极高。此外,新出现了部分具有象征意义的装饰品以及疑似石容器。年代距今1.7~1.5万年,标志着百万年人类史的发展已达巅峰,中国北方地区开始进入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

第三期遗存—细石叶技术产品

第三期遗存—石叶技术产品(压制)

标准化生产的雕刻器

价值与意义
1.和龙大洞遗址位于东北亚史前人类与文化迁徙交流的交通枢纽,距今5~1万年的旧石器时代遗存出自百万年人类史发展的高潮阶段,尤为难得的是以黑曜岩为主体的旧石器工业更是我国旧石器时代遗址极为罕见的发现。
2.遗址内多期文化遗存的揭示,首次构建了长白山地区距今5万年以来清晰且连续的文化序列,骨制品、人工石圈、局部磨光石器、石容器以及石质雕刻品等遗迹遗物的发现也是古人类技术革新、文化发展的重要见证,为东北亚旧石器考古研究树立了重要地标。

赤铁矿石雕及其局部特征

石磨盘及石容器残片
3.和龙大洞遗址是迄今为止中国旧石器时代唯一一处高强度、全面利用黑曜岩原料的遗址,其所承载原料流通网络与遗物风格的跨区域相似性,印证了末次冰期以来东亚地区广泛的人群流动与文化交流,特别是末次冰盛期来临之际出现的细石器遗存,为探讨东亚细石叶技术起源提供了重要证据。
4.和龙大洞遗址考古团队坚持发掘与阐释并重,将考古成果广泛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展览策划与科普教育,对公众历史认知水平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成果极大提升了我国旧石器考古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工作照

工作人员合影(2021)

清理重要遗物(2021)

项目负责人讲解发掘情况(2021)

专家验收(2022)

专家验收集体合影
来源:“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