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莒南县:水系连通绘新景 水美乡村入画来

在临沂客户端讯立夏时节,漫步临沂市莒南县田野乡村,清澈的河溪蜿蜒流淌,岸边的芦苇随风摇曳,白鹭掠过水面,泛起层层涟漪。经过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工程的全面治理,昔日的淤塞河道重现生机,碧波荡漾的水系如同一条条银链,串联起村庄、田野和产业,勾勒出一幅“水清岸绿、鱼翔浅底、人水和谐”的生态画卷。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我们实施的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项目,让河水更清澈、透明和秀美,更在两岸防洪排涝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莒南县水务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代玉欣说。
2023年,莒南县成为全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示范县,总投资6.67亿元的莒南县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工程启动,实施范围包含洙边、相沟、涝坡等9个镇街、174个村,涉及洙溪河、鸡龙河、浔河等5个流域的25条河道。
水美乡村不仅要水美,更要生态美。莒南县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工程与传统的河道整治不同,除了解决传统的沿河两岸农田防洪排涝问题以外,还在治理河道沿线建设沿河路,开展沿线村庄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不断改善水生态环境。

在筵宾镇龙马河畔,村民徐田友正悠闲地散步。他指着眼前波光粼粼的水面感慨道:“以前这条河又脏又窄,一到旱季就断流,现在不仅水变清了,两岸还修了步道,种了花草,成了大家散步、钓鱼的好地方。”这样的变化并非个例。在水系综合整治过程中,莒南县按照“系统治理,生态优先,水美乡村,和美莒南”的整体思路,通过疏浚河道、加固堤岸、建设生态护坡等措施,让全县2300多座塘坝、25条支流焕发新颜,形成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系网络。
村里的景致变美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农民生产生活上的变化。在鸡龙河畔,66岁的村民韦大爷正在自家田边查看灌溉情况。“以前这时候最愁浇水,河道淤积,虽守着河道,但田里却浇不上水。现在水泵一开,水就直接流到田里,省时又省力。”他指着不远处新建的拦河闸坝说。在项目推进中,莒南县还以河流为轴心,启动水系景观、亲水平台、文化长廊等工程,设景观系统、休息坐凳以及廊架、湿地休闲亭等设施。同时,还利用生态河道穿针引线,全面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平,通过疏浚河道、建设灌溉泵站、配套节水设施,有效提升区域内农业用地灌溉条件。

防汛能力同样得到显著提升。在涝坡镇,2024年完工的河道治理工程在汛期经受住了考验。“以前下大雨就提心吊胆,现在河道宽了,排水快了,再也不用担心家里进水了。”71岁村民陈大妈说。“项目实施后,区域的防洪排涝能力得到显著提升,防洪标准提升至二十年一遇,在去年汛期成功抵御了多次强降雨过程,有效化解了实施范围内的水安全问题。”代玉欣告诉记者。
水美了,经济也跟着活了起来。在岭泉镇马棚官庄村的龙马河现代农业产业园循环基地,生态农业蓬勃发展。“该基地聚焦绿色生态有机水果蔬菜种植、新品种展示及新技术推广,主打草莓、西红柿等果品;水质好了,种出来的蔬菜品质高,很畅销。”马棚官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郭春龙说。依托优质水资源,莒南县发展生态渔业、有机农业和休闲旅游,带动了特色农业蓬勃发展。凭借良好生态,马棚官庄村推出红色、农耕实践与生态体验等多条研学路线,去年吸引3000多名学生前来研学,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还招引来两个高效农业项目,户均年增收1000元。大店镇的“红色古镇”、石莲子镇的滨水骑行道,更是吸引了大量游客,让乡村经济焕发新活力。

莒南的治水,不仅在于“通”,更在于“智”和“共”。强化管护,留住秀美水韵风光。健全“河长+”协作机制,深入实施“一河一长”“一河一策”“一河一档”;全面推广“沂”起护河公众护水平台,积极开展手机App巡河管理,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巡河、护河;全县形成河长负总责、“河长+民间河长”积极参与、社会各界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让水系治理从“一时清”走向“长久美”。
水活了,乡村就活了。如今的莒南,碧水绕村、产业兴旺,百姓因水而富,乡村因水而美。这条“以水兴村、以水富民”的新路子,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赵泽军 通讯员 王海全
编辑:张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