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沧法院:用居住权条款巧解“屋檐下的心结”
海峡导报·新福建客户端5月9日讯(记者 陈捷 通讯员 海法)在平凡的生活里,家庭房产本应是遮风挡雨的港湾,可有时却因复杂纠葛成为亲情撕裂的导火索。
近日,海沧法院民事审判庭成功调解一起女儿状告父亲与侄女,要求确认房产赠与合同无效的案件,通过设立居住权条款,不仅化解了法律纷争,更重新系紧了断裂的亲情纽带,成为司法为民的生动写照。
房产风波骤起,亲情陷入冰点
2024年11月,林女士发现登记在其父亲名下,属于父母共同财产的一套房产,在母亲去世后尚未分割的情况下,被父亲赠与了侄女,且房产已经悄无声息地过户到了侄女名下。面对这份突然出现的赠与合同,林女士如坠冰窟,愤怒与委屈瞬间涌上心头。在她看来,父亲与侄女的行为无疑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是对自己和其余两个姐妹合法权益赤裸裸的侵犯。
一气之下,她选择将父亲和侄女告上法庭,以父亲和侄女恶意串通、合谋转移财产为由,要求确认赠与合同无效,将房产恢复变更登记至父亲名下。一家人因为房产问题,陷入了激烈的对峙,亲情在这场风波中摇摇欲坠。
法庭抽丝剥茧,探寻矛盾根源
案件审理阶段,承办法官深知此案的复杂性与特殊性,试图从蛛丝马迹中还原事情的真相。在庭审现场,林大爷表示房产虽登记在自己名下,但老伴生前写下一份遗嘱,要将所有房产和店面全部赠与儿子。现因儿子因意外离世,故通过赠与方式将房产给予孙女,并当庭提交了一份自书遗嘱。林女士表示母亲生前患病期间,她一直负责照料,从未听过母亲要将全部房产和店面都留给哥哥,也从未见过这份遗嘱,怀疑是父亲伪造的,要求申请笔迹鉴定。同时,林女士还表示,自己并不在意房产的最终归属,但是无法接受父亲瞒着她和姐妹将全部房产和店面都赠与侄女,也不敢相信这是母亲的真实意愿,感觉因为自己是女儿,被父母抛弃了。而且父亲将全部房产都赠与了侄女,以后如果双方产生矛盾,他名下再无一处房产可住,可能导致老无所居,所以她只要求将房产恢复变更至父亲名下。
一时间,庭审现场气氛剑拔弩张,各方情绪激动,矛盾陷入了僵局。承办法官凭借多年的办案经验,敏锐地察觉到,这起看似简单的房产纠纷,实则是亲情与误解交织的复杂矛盾。如果仅依据法律条文进行判决,虽然能解决表面的法律问题,但家庭内部的裂痕将难以修复,亲情也可能因此彻底破裂。于是,承办法官决定转换思路,尝试通过调解的方式,解开当事人心中的疙瘩,化解这场家庭危机。
创新调解方案,居住权搭建桥梁
经过与当事人的深入沟通,承办法官发现各方虽然立场不同,但都有着对家庭的爱和对彼此的牵挂。为了平衡各方利益,承办法官劝说林大爷考虑林女士和其他姐妹的利益,平等对待每一位子女,将非本案讼争的两处房产赠与两个女儿。林大爷表示同意,但担心自己名下无房后晚年居住和生活得不到保障。于是,承办法官结合法律规定,构思在调解协议中设立居住权条款的方案,确定居住权设立的条件、期限、权利义务等内容,确保方案既符合法律规定,又能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在双方对居住权方案初步认可后,承办法官又组织当事人对调解协议的具体条款进行细化。关于居住权的期限,明确为林大爷终身享有;对于照顾林大爷的具体内容,包括日常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约定,林女士及其余姐妹也同意将案涉房产赠与侄女,不再诉求确认赠与合同无效,至此本案纠纷得以圆满化解。
彰显司法温度,情法共筑和谐
本案以“法律为骨、情感为魂”,通过居住权制度的有效运用,在产权归属与亲情维系间实现了平衡。其价值不仅在于个案的圆满解决,更在于为司法实践提供了“权利细分、利益共享、情感修复”的新型解纷范式。当法律不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成为家庭关系的“黏合剂”,司法的问题方能真正抵达人心。
来源:海峡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