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辽宁经济,上半年怎么看,下半年怎么干?省发改委权威解读来了!
今天上午,
在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
省统计局发布了
上半年全省经济运行情况。
会上,围绕重点数据及
社会各界关心的问题,
省发展和改革委相关负责人
进行了权威解读。
现场实录如下
今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形势,省委、省政府保持战略定力,把握发展大势,正视困难、直面挑战,全力以赴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全省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提质。
一是产业转型深入推进。传统产业加快转型,船舶与海工装备、航空装备等集群实现高速增长,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去年同期10.5个百分点,造船完工量、在手订单量、新接订单量均位列全国第2位;新兴产业加快培育,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4个万亿级产业基地取得阶段性成效,高端装备、精细化工、冶金新材料、现代优质特色消费品营业收入占比同比分别提高2.2个、1.7个、1.5个和1个百分点,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新型储能、新材料等新质生产力育新蓄势,延链补链强链壮群,厚积辽宁全面振兴新优势。
二是创新动能加快集聚。创新策源能力持续提升,“两城一园”集聚效应加快显现,2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集聚各类创新人才2372人、承担国家级项目156项,辽宁实验室启动实施科研项目76项,各级创新平台实现高效运行;着力推动重点实验室群与产业集群“双群互动”,一批新技术、新成果加快转化;新注册科技型中小企业3067家,新认定雏鹰瞪羚企业455家,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68家、创新型中小企业311家,科技创新正在成为推动辽宁全面振兴的“最大增量”。
三是市场活力显著增强。客流、物流、车流持续恢复,公路、铁路、水路货物周转量较一季度分别提高0.6个、6.7个和0.2个百分点,集装箱吞吐量增长0.5%;高速公路出口总车流量增长6%;邮政行业保持较快增长,寄递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分别增长19.6%和11.4%,分别高于全国2.7个和3.3个百分点;旅游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收入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新增企业贷款占实际新增贷款的71%,新增居民贷款的90%为经营性贷款,人流、信息流、资金流加快来辽入辽,辽宁全面振兴的人气更旺、名气更优。
四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3万余家“四上”企业沿链成群,300余家“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在细分赛道上加速领跑,近百户央企区域总部、分公司、子公司落户辽宁,新登记外资企业超2000家,在辽国企更优、民企更壮、外企更丰,经营主体活力的持续增强为辽宁全面振兴增添了底气、动力。
五是民生福祉改善提升。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77.6%,基层“三保”支出得到有效保障。城镇新增就业28.1万人,增长5.1%。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乡建设加快推进,开工改造老旧小区682个,改造完成各类城市老旧管网1745公里,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60条、打造乡村旅游重点村100个。灾后重建工作加快推进,葫芦岛水利、交通等重点基础设施基本恢复至灾前水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工业持续承压,我省传统燃油车占比较大,新能源汽车占比偏小,受市场对新能源汽车需求增加影响,传统燃油车生产企业受到一定冲击;受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等因素影响,冶金、石化等传统行业下行压力加大。房地产市场仍处于调整期,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降幅较一季度扩大5.9个百分点。有效投资不及预期,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25.7%,连续39个月下降,下拉全省投资增速超5个百分点。此外,外贸进出口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县域消费潜能仍需进一步激发,高校毕业生规模处于高位,就业压力依然较大。
以上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总的来看,上半年经济运行虽有波动,但并未改变我省已经形成的良好发展态势,经济运行回升向好具有诸多有利条件和重要支撑。我们有总书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今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来辽宁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为振兴发展把脉定向,给予全省上下强大的思想指引、精神鼓舞和前进动力。我们有三年行动打下的坚实基础。首战之年首战告捷、实现“四个重大转变”,攻坚之年连战连胜、实现“六个新提升”,全面振兴从“蓄势待发”走向“谱写新篇”。我们还有诸多有利因素加快集聚。“两重”“两新”政策效应持续释放。一批工业项目陆续投产扩产,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将形成新的增量。暑期经济、假日经济等对商贸流通、批零住餐业等行业形成拉动,消费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
下半年是决战决胜三年行动的关键期,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辽宁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坚持高质量发展不动摇,咬定全年目标不放松,坚决打赢决胜之年决胜之战,以辽宁之为服务国之大者、担当国之重任。
一是抢机遇、落政策。精准把握中央政策走向,把更多中央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成效,同时,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痛点堵点问题,靶向制定政策举措,加强省市联动,同题共答,形成全链条、闭环式的工作落实体系,持续推动经济回升向好。
二是强产业、聚动能。加快建设4个万亿级产业基地和22个产业集群,积极培育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实施“人工智能+制造”,培育省级产业大脑10个,加快20个垂直领域大模型研发和应用。加快发展低空经济。办好2025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深化两业融合,加力推动数字服务业、节能环保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检验检测服务业等营利性服务业发展。推进县域经济、民营经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是抓项目、扩投资。推动11500个已开复工项目加快建设,3100个计划新开工项目加快做好前期工作。加快大连新机场、太子河抽水蓄能、长海大桥等项目建设,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推动桃仙机场二跑道、本庄高速、秦沈二期等项目尽早开工。做好项目储备,坚持国家所需与辽宁所能相结合,抢抓国家“十五五”规划编制窗口期,深入研究国家政策和资金投向,精心谋划一批重大项目。强化项目全周期服务,不断提升项目服务保障水平,解决项目推进中存在的问题,推动项目建设提质增效。
四是挖潜力、促消费。深入实施提振消费行动。开展促消费活动2000场以上,办好重点消费品展会,支持各地办好特色餐饮促销活动。优化离境退税政策,吸引更多海外客商来辽消费。大力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首发经济、直播经济,吸引各类首店入驻300家以上,打造销售额千万元以上电商直播基地50个。
五是强改革,促开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落实落地。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持续开展13个省级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建设,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经开区“一区一策”改革等重点改革取得实效。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高质量办好辽宁出口商品自办展和跨国采购洽谈会;推动保税混矿、跨境电商等外贸业态加快发展。
六是稳企业、强主体。常态化开展政企沟通交流,深化“双进双促”专项行动,及时掌握企业诉求、精准回应企业关切。着力降低企业成本,解决好企业反映强烈的用工、用能、物流等成本偏高问题。出台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举措,用好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线上线下平台,办好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峰会。健全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长效机制。
七是增绿色,优环境。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深化辽河、渤海(辽宁段)综合治理,推动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建设,有效管控耕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扎实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打好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深入实施辽浑太山水工程、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推进绿色矿山占比达到75%以上。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国家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
八是惠民生、增福祉。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着力兜牢民生底线,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办好民生实事。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多措并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加力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大力推进“好房子”建设,推动房地产止跌回稳。扎实做好消防安全集中整治、安全生产、信访维稳、社会治安等工作,打好防汛备汛主动仗,确保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