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辅助AI”终倒下,亚马逊、微软“血本无归”丨企业国际观察

在一个月前刚刚完成新一轮重组,将770名员工裁至220名,曾一度估值10亿美元的英国AI初创公司Builder.ai,在5月20日宣布正式启动破产程序。
曾风光无限
2016年,Builder.ai在英国伦敦成立,初期名为Engineer.ai。公司专注于通过AI驱动的低代码/无代码平台,帮助用户快速构建移动应用和网站。其核心理念是“让软件开发像点外卖一样简单”,用户无需编程知识即可通过自然语言描述需求,由平台自动生成应用程序。
成立之初,Builder.ai主打的市场是面向中小企业、初创公司,提供从原型设计到上线的全流程服务,其创始人Sachin Dev Duggal(萨钦·德夫·杜加尔)曾称,公司目标是通过降低技术门槛和成本,实现“全民开发者”愿景。
2017年,彼时还叫Engineer.ai的Builder.ai推出了首款AI平台产品BuiderV1。据当时官方介绍,使用Builder,无需具备任何技术,只要你有想法,就可以创建一个新的移动App项目,速度是现在开发流程的2倍,成本只需1/3。Engineer.ai表示,借助内置的人类辅助AINatasha,就能实现移动App的自动化开发。只需要大约一个小时,能帮助客户从零开始完成80%的移动App开发任务。整个软件最高额度花费是不到2.5万美元(约为人民币17.5万元),可以完成一款类似Quara的软件从设计到搭建的全过程。
其核心系统 Natasha 被创始人杜加尔称为“全球首位 AI 产品经理”,据称已深度集成在 Builder.ai 的平台中,用于协助客户“设计与创造”应用程序。
通过 Natasha,开发者可以通过自动生成用户故事(测试用例等)并将语音转化为代码。从 UI 到代码,从原型到导航逻辑,再到与类似乐高积木的可复用功能模块整合——Builder.ai 的一系列引擎承担了大量工作,旨在实现不同“语言”(如设计语言与编程语言)之间的无缝自动转换,整个过程无需人工干预。
2018年11月,公司吸引了苏黎世的风投公司Lakestar和新加坡的JungleVentures,以及软银旗下的人工智能专项基金DeepCoreInc.的投资,共2950万美元,在当时,这是欧洲数额最大的A轮融资之一。
而自从ChatGPT问世之后,AI的热度不断飙升,也让Builder.ai获得了更多资本的青睐。在2023年5月,Builder.ai完成2.5亿美元D轮融资,该轮投资由卡塔尔投资局领投,总融资额达4.5亿美元,估值增长1.8倍,接近 10 亿美元。
同月,Builder.ai与微软达成战略合作,获股权投资并将Natasha整合至Microsoft Teams,同时接入Azure OpenAI服务。
在科技巨头微软以及众多风险投资机构的鼎力支持下,Builder.ai 迅速崛起,几乎跻身独角兽行列。
“人工辅助AI”早有显现,倒下是必然?
其实Builder.ai“诈骗”公司的属性早在2019年生成式AI尚未火爆之前就有所展现。彼时,据《华尔街日报》曝光,当时还叫Engineer.ai的“高科技”AI企业,其使用的AI并不是“人工智能”,而是一群来自印度的程序员。
援引《华尔街日报》报道,总部在伦敦和洛杉矶的Engineer.ai公司由两名印度人创建,号称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程序,辅助缺少工程师的公司,自动“组装”新的代码。可以像定制披萨一样,为任何人和公司自动生成自己的各种网站和手机app。
当时,据爆料者透露,公司根本不使用AI汇编代码,其所声称的大部分demo制作和软件生成,大部分都是依靠来自印度和其他地方的工程师来完成的。甚至,这家公司连一个像样的人工智能专家团队都没有。
同时,根据 Reddit 上多位前员工的爆料,该公司大规模雇佣了数以万计的低成本开发者,以人力方式完成原本声称由 AI 实现的开发流程。
对此,联合创始人杜加尔曾在志象网(The Passage)的专访中称,报道援引的这位前雇员与《华尔街日报》的一位编辑熟识,是他“精心策划”了这篇报道。他否认了报道的所有指控,还说,这位前雇员在被解雇后与公司进入了诉讼程序。
就在《华尔街日报》爆料的几周之后,印度的科技媒体TheKen也发表了一篇关于Engineer.ai的报道,称不仅它的人工智能能力名不符实,其资产负债表、客户、合作伙伴和员工方面都有猫腻。
显然,爆料杜加尔的不止上述两家媒体,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杜加尔曾卷入印度一项涉及洗钱的刑事调查, Builder.ai 的总法律顾问在一篇现已被删除的博文中回应,称“他在本案中只是证人”。
Builder.ai 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经历了重大管理层变动和财务问题。2024年3月,Builder.ai内部审计发现营收虚报20%-25%;杜加尔于今年3月卸任公司CEO职务,接替他的是曾在亚马逊和Flipkart任职的 Ratia,同时担任Builder.ai资方Jungle Ventures的管理合伙人。
与此同时,今年三月有报道称,Builder.ai去年夏季将 2024 年下半年预期营收下调了 25%。
根据Builder.ai披露的数据,2024年10月披露的5000万美元债务以及2025年3月的7500万美元注资。该公司上一份年度报表于2024年8月提交,涵盖截至2023年3月的完整财年。报表显示,其收入仅能覆盖公司不到 9% 的支出。粗略估算下这家初创公司每一天的烧钱数额超过了50万美元。
此次Builder.ai倒下,“受伤”的除了微软以外,还有亚马逊,据报道,除了欠微软 3000 万美元未偿债务,Builder.ai还欠下亚马逊8500万美元未偿债务。
Builder.ai并不是个案,在这一波AI技术加速落地的浪潮中,变革与泡沫共存。这场戛然而止的闹剧,折射了这一波技术浪潮中的盲目狂热,也再次展示了AI应用被高估的现实。(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张申宇,编辑丨盖虹达)